低價牌匾之惑
上海普陀警方成功揭露了一起銷售假冒注冊商標商品的案件木匾設計,涉案商品包括餐飲店購買的“黑珍珠”和“必吃榜”招牌。經過揚子晚報記者的調查發現,這類招牌在網購平臺上的售價低至21.9元。部分商家甚至宣稱銷量超過百萬件。這些假冒商品不僅關聯多個點評軟件,還牽涉到米其林指南。如此低廉的價格和龐大的銷量,讓人倍感驚奇。
調查發現,21.9元標簽多由鋁合金、亞力克板和不銹鋼制成,使用UV打印,尺寸多樣;138元產品多用太空鋁和復合木料木匾設計,還附贈香檳金禮盒和免費設計。這樣的價格和材料讓人對產品的真偽和可信度感到懷疑。
購買相關情況
記者問及制作所需時間,商家回答是三天,看得出進度挺快。記者又問有沒有法律上的風險,商家只是籠統地回應“按照現在這樣”。在評論區,眾多餐飲業者分享了自家的店鋪招牌照片,這些照片不僅在點評網站上排名很高,還曾在電視節目里露過臉,甚至拿過地區獎項,這說明這種招牌在市場上挺受歡迎的。
有些評價機構沒有給排名前列的商家發送實物獎杯,有些得獎的餐廳自己上網制作了獎杯。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有些商家起了壞心思,偽造了獎杯。這使得市場上的獎杯真假難辨,消費者難以確認眼前的獎杯是否真實反映了店鋪的實際情況。
仿冒案件詳情
去年年底,普陀警方接到舉報,有人指出一家餐館懸掛了偽造的“必吃榜”標識,食物口感不佳。警方與平臺員工一同前往現場,發現招牌字體與正品不符,證實其為假。經調查,該招牌系店主網購所得。
經過細致調查,我們了解到,網店的實際操作者陳和李并未獲得平臺的授權。他們私自制作了帶有平臺標志的招牌,并且邀請了林某加入銷售團隊。陳主要負責客戶服務,李負責店鋪的日常管理,而林某則負責商品的銷售和發貨。這三個人共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制假售假網絡。
非法獲利數目
在案件發生前,陳某和李某的網店已賣出眾多假冒牌匾,非法所得已突破百萬。這筆巨額利潤顯現了假冒牌匾市場需求旺盛且利潤豐厚。同時,這也暴露了違法成本低的問題,這才使得有人敢于冒險進入這一領域。
這一百多萬的不法收入,源于眾多消費者被誤導消費。這種行為不僅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還擾亂了正規商家的市場運營秩序,損害了市場的公平與和諧。
嫌疑人受懲處
陳某、李某、林某因涉嫌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已被依法實施刑事強制措施。這一行動彰顯了法律的公正與嚴肅,對于此類違法行為,法律態度堅決,絕不寬容。
民警對那些買過假招牌的商家進行了逐一訪問,向他們講解了法律常識,并給予了批評指導。這樣做旨在降低市場上假招牌的數目,整頓餐飲業的秩序,確保消費者能在更放心的購物環境中進行消費。
市場監管思考
此事揭示了市場監管中的不足。盡管網購商品種類繁多,但平臺對銷售標注有質量標志的假貨監管不夠嚴格。相關部門需強化對網購平臺的監管力度,規范商品銷售環節,避免假標識商品流入市場。
顧客在使用服務時得保持警覺,不能光看店鋪門前的招牌就隨意消費。點評網站需要加強排行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努力降低虛假廣告帶來的負面影響,確保優秀的商家獲得應有的評價,讓消費者能夠安心選擇喜歡的餐廳。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