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的建筑瑰寶常令人駐足欣賞,林浦的木質牌樓便是這些瑰寶中的一座,極具魅力。那座建筑背后究竟蘊藏著何種秘密?讓我們共同揭開它的面紗。
獨特的結構形式
林浦木牌坊采用的是古代常見的二柱一間一樓的建筑格局,其頂部設計為單檐廡殿式。這種結構在當時并不罕見,然而,它在中柱的前后各設斜撐和擎檐柱,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特色。這種設計既與當時的造坊風格相協調,又彰顯了其獨特的風格與個性。這座牌坊的寬度約有九米,高度則大約是八米,而其前后檐口之間的水平距離大概在五米左右,這樣的尺寸在二柱一間式的牌坊中確實是十分少見的。
精妙的木構體系
該木構架由三部分組成,其中中柱負責承受豎直壓力,檐柱則提供前后的支撐,挑檐檁圍繞檐口并與如意斗拱巧妙地銜接。兩根中柱作為通天柱福州匾額,直通脊檁,中柱間的上下額枋通過穿插式卯接與中柱相連,構成了橫梁,用于支撐上方結構。檐柱的前后部分通過穿枋與中柱相接,上端支撐挑檐檁。這種木構體系設計科學合理,使得建筑歷經數百年依然穩固如初。
額枋的特點
上額枋的尺寸是35厘米,形狀扁平。兩側的額枋從圓形過渡到方形,體現出從古樸到莊重的演變。這種變化不僅僅是形狀上的,更是風格上的,從最初的樸素無華過渡到后來的嚴謹有序。在確保結構功能的基礎上,額枋的設計還特別強調風格的過渡和視覺效果的展現。
獨特的做法亮點
這座牌坊的設計別具一格,首先,在上方橫梁的中央位置福州匾額,豎立了兩根不高的柱子;其次,借助燈籠榫柱的加固作用,有力地增強了斗拱與中部脊檁的連接;這樣一來,中部脊檁的承重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令人驚喜的是,其結構性能甚至超越了傳統的官式牌坊。其次,屋頂的翼角以弧形上翹的犁擔為支撐,犁擔的尾端緊貼中柱,前端則承托著挑檐檁的交匯點。這種設計雖與清制官式重檐亭有相似之處,但操作起來更為簡便,同時讓牌坊的翼角看起來更加輕盈和優雅。
空間與氣勢營造
牌坊中間的兩根柱子相距4.5米,底部空間的高度有3米,這樣的尺寸和當時的街巷相協調,按理說顯得不夠雄偉。但它在高度上卻達到了一般四柱三間牌坊的規格,廡殿頂向兩邊延伸,寬度增至9米,正好符合“寬敞與高聳”的傳統做法。而且,它還運用了九踩如意斗拱和四坡廡殿頂等設計,進一步提升了建筑的外觀和氣勢。
視覺突出特征
林浦木牌坊最引人注目的是上方掛著的“進士”木匾,其朱紅與斷白相間的色彩搭配十分和諧。木構件的外表涂有土紅色,而“進士”木匾和字牌則選擇了白色作為底色,屋頂的望板也是白色。匾托和座斗上裝飾著精美的花紋,飛椽和耍頭則巧妙地采用了青白二色的彩繪。座斗上的花卉雕刻精致,飛椽上的花卉彩繪絢麗,這些不僅彰顯了坊主高尚的品格,同時也增添了檐下裝飾的豐富性。中柱兩側的夾桿石和柱礎石,設計簡約又不失古樸。
你對林浦木牌坊的獨特風貌有何興趣?你覺得其中哪一部分的設計最為吸引你的目光?歡迎在評論區與我們分享你的看法,同時別忘了為這篇文章點贊并予以轉發。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