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作為中華民族千年文化精粹的象征,現正面臨傳承的挑戰。但北安木雕的傳承人李寶峰,正努力讓這門古老技藝煥發新的生機。
木雕文化底蘊深厚
木雕技藝起源于民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貴財富。工匠們選用自然木材,細致打磨,既保證了實用性,又增添了美感,使得這些作品不僅實用,還兼具觀賞與收藏價值。北安木雕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被認定為黑龍江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人的藝術之路
李寶峰,80后,自幼深受父親教誨,成年后選擇了木雕制作作為自己的職業。2013年,他創建了北安木雕工作室;到了2017年,這個工作室已發展壯大,成為了一個由16名成員組成的創作團隊。多年來,他手中的上千把刻刀都已磨損嚴重,卻換來了百余件獲獎作品;他憑借自己的辛勤努力,成功改變了木頭的命運。
獲獎作品備受矚目
李寶峰的多部作品,諸如《紅色印記》、《禾下乘涼夢》和《天使之劍》等,已接連被新華社、學習強國、人民網等眾多知名媒體所關注報道。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他高超的技藝,更使得即將失傳的北安木雕技藝得以更廣泛的傳承和推廣。近年來,他的作品在國際與國內的木雕藝術設計獎項中斬獲了超過30個獎項。
創作過程挑戰巨大
制作木雕不僅是對技藝的磨礪中國傳統木雕介紹,更是對耐心和創新的考驗。李寶峰從木材挑選起就極為專注,每個雕刻的細節都流露出匠心獨運。整個制作流程環節繁復,他不斷追求技藝的極致,期望每一件作品都能歷經歲月流傳。在創作《紅色印記》時,為確保每個細節的精確無誤,他投入了數月時間,反復琢磨。
堅守初心默默耕耘
在飛速發展的當今時代,李寶峰每天辛勤勞作,工作時間超過十個小時,他的勤奮精神始終如一。他懷揣著一個遠大的目標,那就是將農村振興、手機直播、電商快遞等新時期的元素巧妙地融入木紋設計。他對手工制作情有獨鐘,即便在機械化浪潮的沖擊下,他依然堅信,機器無法復制出木頭那充滿生命力的心跳。
文化傳承意義重大
李寶峰的堅持,體現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推廣。他讓木雕藝術重獲新生,提升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國際地位。在這個時代中國傳統木雕介紹,像他這樣堅守傳統工藝的人,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在他的引領下,北安木雕技藝正逐漸被更多人認識和喜愛。